
餐饮业员工确诊,大家担心的,就是食物有没有可能是病毒媒介,吃下肚就跟着染疫?招名威教授表示,食物里含有病毒这事在先前就时有耳闻,像最近天津冰淇淋内爆出含有病毒,还有先前的挪威鲑鱼和英国三明治等等,“但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都说过,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传播而感染的机率很低,虽然人们可能会因为触摸到物体表面的病毒,再碰触口、鼻、眼睛而传播,但这不是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。”
《三立新闻》报道,招名威教授也强调,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病毒可透过食品外包装传播,病毒也不能在食物中繁殖,毕竟不是细菌,只能以动物和人类当宿主,大家倒是别太担心,“但是,若在点餐的时候,有直接飞沫接触,或是直接在现做的食物上打喷嚏,那染疫的机会就会很大了。”

另一方面,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更早期就筛检出病毒呢?招名威教授表示,以现行的核酸筛检标准,CT值在34以下视为确诊,“我倒认为我们的核酸检测标准可以拉得更严格一点,不妨参考国外从现行的CT值往上增加至36,也许就可以筛出更多潜在的确诊病患,特别是一些尚在潜伏期,体内病毒量还不够的人。反正是PCR核酸机器在跑,多两个循环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,却可以多筛出可能的病患,以减少社会无端的猜疑和社会成本,何乐而不为呢?”
转自:希望之声